top of page
Title.png

Destination: Paku  1

砂南坡的历史与发展(上)

王瀚宇 和 陈芳尧

2021年 11月

  砂南坡 (马来文称Paku) 是位于砂拉越石隆门县的小镇。砂南坡拥有着近200年的采矿历史以及悠久的华人文化传承。尽管现如今的砂南坡镇发展状况不及石隆门中心地区。但在历史上,它曾是石隆门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我们根据多方资料查阅与多次实地走访,大致编汇了砂南坡镇从18世纪华人登陆至今的历史与发展。上文主要讲述历史,下文主要讲述发展。

古晋市到砂南坡镇的路线

  在19世纪华人到达之前,就有土著比达友等居住在砂南坡地区。现砂南坡全镇人口约600人,华人占比约95%, 比达友人占比约5%。华人主要为客家人与少量潮州人。由于受到客家文化同化,潮州人现已基本归化为客家人或改说客家话。本文的重要采访对象:秦法吹老先生就是被客家人所同化的潮州裔。在中国“下南洋”时期,大量华人从中国南方越洋来到婆罗洲。其中,砂南坡的华人主要有两个来源方向:

古晋市到砂南坡镇的路线

1. 由中国下海经河流直接登录砂南坡

  • 从19世纪起,就有许多华人从中国南方漂洋过海,在砂南坡的Sungai Sibulung河岸登录。当初的河流可供船只直接进出海域,据秦老先生回忆:在20世纪初,砂南坡镇一处山坡上甚至有船只残骸。可能因地质变更,墩罗伯河的流域与流量大为改变,如今变为一条小溪。

2. 由印尼西加里曼丹进入砂南坡

  • 18-19世纪,以坤甸为中心的西加里曼丹地区是婆罗洲华人主要的商贸与采矿中心。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兰芳公司(也称兰芳共和国)”。因在19世纪中叶,西加地区的华人集团“大港公司”受到荷兰殖民政府的攻击加上内部纠纷,华人势力分崩离析,大量华人逃向砂拉越境内。靠近边境的石隆门地区,接纳了大量来自西加的华人。其中,砂南坡就是一个聚集地。这段历史在《晋汉连省 华校春秋 综合本特辑》也有提到:受布洛克之邀,来到砂拉越主持教务的圣公会主教在一封信中提到“Bau地区的很多华人是从荷兰人(荷属印尼)的暴政中逃来的”。

 

在接纳来自西加地区逃难华人的同时,石隆坡地区包括砂南坡正处于当地华人势力与布洛克殖民势力的军事冲突中。起初,华人势力与布洛克并无强烈冲突,直到布洛克后来剥夺了当地华人集团的经商权利加上在新尧湾地区修建炮台,双方彻底决裂进入武装对峙期。当时的石隆门、帽山、砂南坡等地区,由名为“十二分公司”(也有称“三条沟公司”)的华人势力掌控,主要工业活动是采矿。其也像兰芳公司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与货币,人口达4000余。在投靠的西加华人中有一位名为“黄连怀”的华人领袖在此归隐平淡生活,后葬于砂南坡。而另一位著名的华人领袖“刘善邦”(现被供奉在新尧湾的善德庙),在砂南坡附近的帽山地区建立了武装势力持续与布洛克进行抵抗。并于1857年攻入古晋,击退了布洛克等英国殖民者。但不久后,布洛克率领更精锐的武装力量卷土重来,一举摧毁了刘善邦在帽山建立的武装割据势力。之后,砂南坡及整个石隆门地区并入了布洛克王朝的版图。

二战中,砂南坡与全砂一同沦为日本殖民地。 在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势力回归砂拉越。直到1963年,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砂南坡的官方马来文被命名为“Paku”。 但根据我们实地走访,本地长者秦法吹表示,砂南坡的原拉丁名也许是Serembu。他认为镇名“砂南坡”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其得名于Serembu的客家话发音;另一说法则是相传在旧时的镇中心有一颗橄榄树,因橄榄落地常沾上沙土,故得名“沙榄埔”。后世则更为“砂南坡”。

1857年砂南坡镇复原图

1857年砂南坡镇复原图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bottom of page